新闻中心    

      详细内容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3年我国物流信息化领域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4/30 8:54:44     点击率:128


    2013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市场倒逼机制效应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发展形势总体看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物流需求规模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速减缓、物流服务价格低位震荡、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偏弱,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物流市场分化明显。
 
  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在2012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2013年呈现出继承发展的局面,而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为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2013年总体发展形势分析
 
  过去一年,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对于国内物流企业来讲,2013年的发展重点主要是网络的整合,也可称为资源整合,物流网络化建设。
 
  其实,这种整合的趋势在2012年就已出现,只是现在整合速度在加快。那些未被整合的资源,越来越难以生存,以基础服务为主的物流企业都在努力融入到某个体系中去。
 
  2103年我们看到网络化两个新的热点,一是专线联盟方式,二是园区网络形式。各种资源的整合,无疑都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依赖于信息化来整合资源、建设网络。
 
  企业物流的信息化,更多体现在供应链和流程的信息化方面,例如在冷链物流、汽车物流、服装物流、医药物流等领域里,对于流程透明化的要求会更加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来解决流程信息化和协调问题。尤其是冷链物流,其核心技术是温度控制,在冷链信息化里会把温度的检测作为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客观、方便、低成本地记录冷链流程中的信息。同时在流程透明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增值服务,例如金融、资产监管等。
 
  2013年也是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发展比较快的一年,一些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平台开始扩大其影响,例如建于浙江杭州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过,我们看到发展更快的是社会上商业性的平台。一些由民营企业建设的平台,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大。这说明物流信息领域的公共服务,还有很多空间和创新机会,不一定完全依赖于物流企业和政府机构,市场上可以培养出民间的公共服务方式,包括园区型平台,也包括纯信息服务的平台等等。
 
  近一段时期内,国内知名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商的订单都很多,说明市场需求持续火热。一方面,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上升。另一方面,来自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最终客户的需求也在扩大,这些领域的企业正在改造自己的物流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且将其物流信息化与产业信息化进行结合。
 
  我们看到,物流信息化服务商的订单,会有各种各样的产业背景,与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关系密切。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未来重要的是沿着专业化道路,找准产业背景和定位,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需要关注的亮点与趋势
 
  对于2013年出现的热点和变化,笔者认为需要关注的是,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对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影响,未来将会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朝着“智慧物流”发展,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此外,跨界竞争对手的出现也不应忽视。特别是2013年出现的“菜鸟网络”,虽然目前还未完全成型,但确实带来了一些创新和颠覆性的理念。非物流人士开始涉足物流界,开始做信息化、做平台,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
 
  从技术上来讲,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在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加工应用等几个方面带来飞跃和提升,这就叫做“智慧化”。在采集信息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会深入到单品和单人的监管,就是会给所有的人和物都标上身份。身份识别、位置识别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会越来越普遍,各类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将促使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创造出各种提供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服务的机会。另外,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信息采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使管理变得实时、动态。以前或许只需要一个方案执行就可以了,而未来会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时采集信息、调整方案、优化方案,提高其服务水平,并根据流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智能应对。这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动态化,优化程度更高。
 
  信息整合,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所谓“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大数据怎么形成的呢?一是靠我们采集信息更加细分、频繁,量更大;二就是靠信息整合,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成为大数据。在信息整合当中,我们要打破“信息孤岛”,做到信息互联互通,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包括:一是利益问题,不同利益主体的信息如何共享和交换;二是技术问题,或者说是标准问题。即使愿意交换共享,但由于数据本身异构而无法对接,仍然不能做到整合应用。过去一年里,对于大数据的探索越来越多,例如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就是数据交换服务。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建设的机会正在到来。
 
  在数据的应用开发方面,目前物流界还相对滞后,缺少具有特别典型意义的案例,也少有物流企业真正将数据资源作为新的增长基础。我们的数据资源,大部分还停留在作业层、技术层,用于流程、资源的管控,还没有上升到决策层和客户应用层,成为发现商机、趋势预测、网络布局、流程优化甚至客户价值的依据等等。如果只是让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人看这些数据,往往不知价值所在。但由于数据管理的种种限制,客户往往看不到,决策层又意识不到哪些数据是财富,由此导致的数据脱节,非常可惜,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去解决的。
 
  我们特别期待进入一个真正完全依靠数据去发展的时代。因此,如何把物流行业的运作方式转变到以数据为基础的模式上来,是我们未来推动物流信息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共同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但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能角度来看,更多关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问题,导致该指导意见偏重于供应链、流程方面的信息化。对于物流而言,流程类的、专业类的物流信息化,虽是重要方面,却不是全部。涉及到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信息化,还需要市场、交通管理部门等各方共同推动。
 
  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方面,2013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尝试制定仓储单证信息方面的标准。在物流信息标准化这件事情上,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原有标准更偏重于管理功能,也就是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用以管理和约束企业或行业,满足政府管理要求。其实,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因为存在大量分工合作,除管理标准之外,还需要一类协同标准。这些协同标准,不应由政府来制定,而是利益相关者来协商。长期以来,所有标准几乎都是政府来管理、制定,市场无法商定联盟标准、合作标准、协作标准,从而大大影响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政府要调整职能。在物流信息标准化领域,笔者认为,协同类标准应由市场去推动制定,也就是那些更多涉及利益、技术、局部,非强制的标准,例如信息交换、流程透明等存在于跨企业、跨利益主体之间的求同存异的合作方面的标准。



 
成都营销一部
成都营销二部
成都营销三部
成都营销四部
成都营销五部
成都营销六部
成都营销七部
成都营销八部
重庆营销一部
重庆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