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详细内容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供应链金融需直面其发展漏洞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5/5 10:15:30     点击率:173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供应链融资规模5.75万亿元,2012年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已有十余年,乘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供应链金融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大潮。”清科数据研究中心4月28日推出的《2014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中也传达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态势。
 
  然而,迅猛的发展速度并不能让我们对供应链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如若保持供应链金融的完善性与可持续性首先需要直面其发展漏洞。
 
  首先,完善信用体系缺位。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淡化授信企业财务分析,不再强调企业所处行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转而强调企业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与信用水平,即银行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目前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拓展和信用风险管理。
 
  其次,解决信息不对称。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较易获得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如企业库存商品价值、库存变动、销售前景等。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未因此得以解决。
 
  再次,解决供应链金融主体存在的利益偏差。供应链金融的当事人——银行和融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银行尚未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性的风险管理理念,在实践中难以跳出传统授信业务中的抵押担保理念。为防范金融风险,考虑安全、流动和盈利三者统一,收益对融资程序、抵押或担保方式、融资企业资信状况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最终导致准入门槛较高,审批流程较长,服务效率偏低。
 
  就融资企业而言,在进行融资时只考虑需求、成本和效益联系,当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追求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资本利用率。显然,二者出发点和目的并未一致,这必然制约供应链金融作用的有效发挥。
 
  最后,降低供应链自身的风险。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众多,因此受到诸多内外因素影响,不可避免造成内生的混乱与不确定性。如受销售促进、季节性刺激和再订货数量等因素影响,供应链会产生混乱。
 
  与此同时,除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外,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的潜在风险。再者,供应链风险还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以其信用为基础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在该融资模式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融资企业本身的信用评价,对某笔交易的授信,银行尽量促成整个交易实现。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节点成员出现融资问题,会迅速蔓延到整条供应链。



 
成都营销一部
成都营销二部
成都营销三部
成都营销四部
成都营销五部
成都营销六部
成都营销七部
成都营销八部
重庆营销一部
重庆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投诉